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野趣令人心驰神往;“溪流如弓背,山路如弓弦”,《边城》中描绘的乡村生活让人动容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我们要深入挖掘、继承、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”。乡村大地上处处都是滋养文化的沃土,它构筑着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审美意趣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现代化浪潮中,乡土文化犹如沧海遗珠,等待着被人捡拾。如今,乡村文化热潮澎湃,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进行,一幅幅热气腾腾的文化新图景正在绘就。
远离城市的喧嚣,乡村是人人向往的“诗与远方”。大宁河畔,一座小城静静伫立,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下,作为山水之地的巫溪,成为人人梦寐以求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唤醒沉睡的乡土文化
巫溪坐落于大巴山东段南麓,有着五千年的制盐历史。通过对巫盐古道的修复,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,得以窥见商贾云集的昔日繁华。
在乡村的广袤天地里,处处都是沉睡的资源。从独特的民俗到壮观的建筑,从美味的食物到手工艺品,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,每一处都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。通过对乡土文化的考古,可以有效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,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。
而这一切生机的焕发,正需要以乡愁为纽带。唤醒乡愁记忆,从“土”里寻觅原汁原味的乡土人情,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特质,将青山绿水、民俗风情、传统技艺凝练成鲜明的文化标志,让文明薪火在乡野间生生不息。
实现乡土文化的破圈出彩
作为草根班子的“爆笑巫溪”,以乡村生活为素材,创作了诸多千万+作品,逐渐成长为巫溪自媒体知名IP。
乡土文化连接着农民与土地,需要土味,需要人气。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在这个时代,乡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,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去,才能重获新生。从亲手编织的竹篮到手工打磨的雕漆隐花,李子柒的镜头语言里展现了“田园诗意”的东方美学,为网络时代的人们搭建了一个近在咫尺的乌托邦,更为世界打开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。
发展乡土文化,必须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。戏曲进乡村、非遗演出、文体赛事,各种文化惠民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,把文化盛宴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;三句半、话剧、文学作品,各类文艺精品在乡土中孕育,艺术与乡土碰撞出别样火花。同时,要站在现代技术的风口上进行传播,吆喝声必须要大。进入新时代,更是要充分借助数字时代全媒体传播手段,搭建乡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话通道,推动乡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、在创新中蝶变,让当代中国乡土文化的内涵持续丰盈、表达形式愈发多元,在数字浪潮中焕发历久弥新的生命力。
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
巫溪嘉茶天下稀,巫溪老鹰茶香天下。山沟沟里的古茶树生长出致富金叶子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巫溪的茶香四溢,越飘越远,让“中国老鹰茶之乡”金字招牌越擦越亮。
乡村振兴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围绕乡土文化做文章,一方面催生出农、文、旅融合性产业,乡村研学、休闲采摘、实景演艺等新业态层出不穷,乡土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,乡村大有可为。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提振了农民的精神面貌,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。以文化人,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,乡村积极推进移风易俗,既“富”了“口袋”,又“富”了“脑袋”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。
我们要满怀热忱,充分挖掘文化的经济功能,将文化IP带来的流量,化作乡村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,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。
文化是民族的血脉,是人民的精神家园。乡土文化生长于中国乡村独特土壤中,经长时间积淀而成,是乡村发展的印记的见证。在这片文化的热土上,要尽力留住这份“土味儿”,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赓续乡村文化根脉,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精神力量。
(作者系宁河金喇叭宣讲团成员 王斯琪)
下一篇:老鹰茶之歌:相思一缕寄天涯
用手机收看独家新闻,请订阅巫溪手机报。
移动用户编辑短信WXSJB到10658600定制。
详细请咨询 023-51699288
版权声明:
·凡注明来源为"巫溪新闻网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、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,版权均属巫溪新闻网所有。未经本网书面授权,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、转载或建立镜像。
·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